2)第422章 田地之策_回到明末建工业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这副地图巨大,专门命了八名侍卫从农业署抬到了议事大殿,铺在整个大堂内,足够一圈人围着看了。

  宋应星则是小心翼翼的趴在地图边缘,指着蜀地的一隅,说道:“蜀地西北可控西域,再往西南其实还有广袤疆土。

  发展好蜀地,再往四方辐射,那么西蜀将不会再是中原王朝的终点。

  而是另外一个起点……

  田地,人文等皆要发展起来,人口也不得过少,才能以此为转折,统御更多疆土……”

  “不错,宋爱卿此话甚得朕心意!”

  陆舟缓缓的点头。

  也同在这时候,整个沉默许久的大厅一片惊叹。

  原来,在西蜀之外还有土地。

  这土地还如此辽阔?

  辽阔到能一直通向岭南那边的小国,更远方还有广袤的大海……

  在更远的地方,还有辽阔的大海……

  众人顺着宋应星所指看去。

  那浩瀚的海洋,就是后世的印度洋了。

  如果不是宋应星从中间以一条路线串联,那么远在内陆腹地的天府之国,是怎么也跟印度洋联系不到一起的。

  只是对于夏国来说,关联在一起就极为可能,夏国人可以开辟一条道路一直横穿雨林,控制整个印度半岛。

  甚至不需要夏国怎么大力去开拓。

  宋应星这副地图也是根据文书记录绘制而来的。

  从蜀地对外连接的道路自古就有,每逢中原经济文化水平繁盛后都会兴起,这条道路也就被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

  以蜀地的富庶来贯穿整片东南亚…

  成都是南丝之路的伟大起点。

  自先秦以后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始发地,大量成都生产的丝绸、茶叶、铁器等通过“蜀身毒道”,经今云南进入缅甸,然后抵达印度……

  这条古道始于先秦、盛于汉唐,它沟通了南下出中国境至掸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再到身毒(印度)的民间商道。

  中原文化也由此路输出,在后世有考古学家在印度半岛不断发掘有中原文化遗址……

  只可惜。

  清初蜀地人口锐减,光是恢复生机就花了好些年。

  后边又是采用保守对外政策,对外交流日渐减少。

  再后来世界历史变迁,局势动荡。

  印度半岛上换了新的人口,部族,他们再也看不上中原文化了……

  这条道路也逐渐沉寂,再也没人注意。

  成都府的辐射能力也开始下降了许多。

  依照宋应星的意思,整片蜀地也不过是一个跳板,眼光不仅是要局限于这片地区。

  众大臣眼中愈发明亮。

  寻常人眼中只能看到一个四川府,在宋应星的构思中,夏国的版图都已经辐射到另外一个大陆板块了。

  “皇上,我们得让蜀地的百姓明白,大夏国并不只需要那些少数土地,将来的成都府还有许多机会。

  蜀地百姓可是要干大事的人!

  而且,以夏国的农桑能力,肯定比大西国强了,百姓绝对能丰收。

  如此一来,张献忠的拉拢手段也不会那么有效了……”

  宋应星缓缓说道。

  “宋大人说的,不错,这份胸怀才是大国风范!”

  大殿内赞许声连连。

  可依然还是有人提出了疑问:“怀柔政策或许是好,但要让百姓们知道好处,是要花费时间的……如此一来,蜀地光复的速度就慢了,怕是要等到明年……”

  此话一出,并没有人反驳。

  这事是可以预见的,怀柔政策的弊端正是如此,可若是能放慢些脚步,保持蜀地的繁荣,很快就能以此为大本营,南下寻找那片海洋,以及寻找新的广袤疆域了……

  陆舟只是稍稍沉默了一会,便道:“川北已经拿下,夏国兵马很快就会到成都府了。

  若是张献忠蛊惑百姓们反抗,应该只会再西南的偏远地……这块区域可以慢慢来。

  朕,并不着急做所有人的皇帝,只要百姓安居,夏国强盛……”

  “皇上不着急做所有人的皇帝,可如此作风,便是千秋万古!“

  宋应星感慨道。

  余下的众臣见到皇上发话了,也不做异议,一个个口中高呼着赞美之词……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