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六四章 发家_香江大亨传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海外的宁波籍商人约有30万人之多,形成财力雄厚的宁波帮,不少人成为商界翘楚。

  在香港的沪商中,又以宁波帮风头最劲。如纺织业巨子。南联实业主席安子界;原中华总商会会长、幸福集团主席王宽程;棉纱大王,南丰集团创始人陈廷华;影视巨富、邵氏兄弟公司的邵一夫;香港船王、海外东方创始人董浩运;还有一位就是本章主人公包玉钢。

  1918年农历10月13日,包玉钢生于宁波的包氏祖屋。在此之前,父亲包兆龙已有一子包玉书一女包爱菊。

  包玉钢出生后,母亲还生下一子三女,他们是三子玉星、二女美菊、三女素菊、四女丽菊。

  父亲包兆龙在汉口开一间平和鞋庄,性格豁达,谈吐风趣幽默。他忙于生意,一年中在家的日子很少。

  钟包村在NB市近郊,是一个小村庄。包玉钢是在当地名校叶家义庄上的小学。

  包玉钢在班上成绩不算拔尖,不过,宁波人对后代的学业并不苛求,只要求后代会识字算数,将来能应付经商即可。

  宁波中学极少,宁波少年往往读满小学就到沪上等地“学师”。

  包玉钢成绩不拔尖,天资却聪慧,他讨厌刻板的背古诗文的教学法,喜欢读沪上出版的稚儿课外读物,尤好幻想。

  宁波离海有数十里。一次,包玉钢随父亲去镇海,乘船顺甬江而下,终于见到宽广浩瀚的大海。

  水天一色,千帆竞游,尤其是硕大无朋的海轮,如一座大山在大海中移动。

  第一次看海的感受,深深印在包玉钢幼小的心灵。

  1931年,十三岁的包玉钢小学甫毕业,只身去汉口。这对宁波人来说,幼小的年龄独闯天下已见怪不怪。

  包玉钢先到十里洋场沪上,来不及上外滩逛街看景,就买下船票乘小轮航抵汉口。

  包玉钢最初在父亲的鞋店帮忙。一天,包玉钢提出他想继续读书。包兆龙感到奇怪,经商是宁波人与生俱来的祖业。

  经商经验是学师学来的,不是读书读会的。包兆龙是个开通人,答应儿子的奢求。

  宁波人不让后代多读书,不是缺钱,而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世俗偏见。

  但这种情况到三四十年代已有较大改观,沪上不少宁波富豪,不惜送子女出国留洋。他们说,以后经商,光会写货价打算盘可吃不开了。

  包兆龙送儿子上汉口的一所中学,包玉钢勤工俭学,放学后或周日便到父亲的店帮忙,读书、学师两不误。

  几年后,包兆龙在沪上开天宝钱庄,包玉钢随父亲来沪上,一边读书,一边在钱庄帮忙。中学毕业后,包玉钢进中央信托局保险部做职员。

  他打算攒了一笔钱,进大学读书。然而,抗日战争使得包玉钢的大学梦幻灭,沪上的大学纷纷南迁。

  包玉钢先回了一趟宁波老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