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7章 治印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喊了一声,“好。”

  然后,不到两分钟,见哥哥在写字不理她,便坐不住了,翻身趴在椅子上,倒过来小心翼翼地下了地,又摇摇晃晃地往外面跑去。

  陈建国透过窗户,只见这丫头又开始折腾大黄和大黑,反正有奶奶在旁边,他也就没在意,将椅子拖过来坐着继续练字。

  一直练到下午三点,才甩了甩手,将写满字的厚厚一叠报纸放在一旁,打了一碗水将毛笔洗干净,用报纸吸干水分挂好,

  随后又从抽屉里翻出一只木盒,

  打开木盒,里面是一整套雕刻用具,

  从两年前开始,他就拜师张先生,学习治印,

  治印,就是篆刻、雕刻印章,这可是一门大学问,从古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比毛笔字还要早,

  或者说,在毛笔出现之前,先秦时期的人们,就是通过一把刻刀,在竹简上书写的办法来整理和传播知识,

  在毛笔出现之后,篆刻也并没有消失,而是浓缩在一寸小小的印章之间,与书法和绘画并列,成为一个专门的分类,如清代的吴昌硕,后来的黄宾虹、齐白石等,就都有“书画印”三绝的美誉,连闻一多先生,也是治印的高手,郭先生曾经说他,“一多生前,除可怜的一点教授薪金之外,是靠着治印或写字来维持家计的。”

  所以在以前的文人中,能“治印”者,都有相当高的地位,

  而“治印”,也成了有条件的文人,必定会学的一门知识,

  对,在文人眼里,这是知识,是学问,而不是手艺。

  张先生的治印功夫肯定不能跟齐白石先生相媲美,不过也是闻名十里八乡的高手,尤其是师承正统,基本功相当扎实,比给单位刻公章的匠人强了不知多少倍,

  如果不是大爷爷亲自提着束脩上门,张先生真不一定会收陈建国这个弟子,

  陈建国跟着他学篆刻印章,只要肯下苦功夫,以后也未必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一手拿着刻刀,一手拿着印石,陈建国一笔一划地在上面练习,

  他现在人还小,手腕力道不够,所以不求刻得有多深,主要还是练习运刀,务必要做到刀随手走、手随心使,想走直线就走直线,想走曲线就走曲线,

  等到了这一步,才算是勉强入门,因为这些都是基本功,想要刻好一方印章,就需要对书法有很深刻的了解,而他的书法……,

  咳咳,不着急,反正时间还长,慢慢练着就行。

  只是虽说他已经格外小心,可毕竟刻刀锋利,即便有印台相助,这两年下来,他的手指头上也留了不下十道伤口,比他跟着大爷爷学习怎么用刀受的伤还多,

  也可谓是刻骨铭心了,

  十指连心嘛。

  又练了两个小时的篆刻,陈建国已经是双手发麻,

  这还算好的,要是在一年多前,他顶多也就能坚持十分钟,再多一分钟都没有,所以说坚持练习还是有效果滴。

  眼看时间差不多了,陈建国便将东西收拾好,然后洗手洗脸,整理一下衣服,又到餐厅把桌椅摆好,

  这时候,大爷爷他们也都下班回来了。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