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68章 撤离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无论是撤离还是躲避,都相对更容易。

  此时的唐山有多少人呢?

  足足43.42万人。

  这么多的人口,要往哪里躲?

  由于准备不足,此时人们只能聚集在大街上,一个个拖家带口的两眼茫然,抱着包袱不知道该往哪里去。

  陈建国漫步在人群中,刚刚的好心情此时早已消失无踪。

  能够说服刘爷爷发动全城大撤离固然是大好事一件,可毕竟在天灾面前,人类永远都是弱小无助,这时候要是还能开心得起来,那才叫没心没肺。

  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因为《地动山摇》和《生死时速》两部电影,至少没有人抗拒撤离,非要守着屋子不肯走。

  又往前走了一段,便看见三五成群的战士在帮助组织撤离,还有干部模样的人拿着个铁皮大喇叭大声呼喊,让大家抓紧时间。

  现在能去的地方,一个是大街上,再就是各个工厂、学校等单位里的空地,而且必须要要远离高大的建筑。

  这个对于唐山人来说就有点困难。

  唐山是一个重工业城市,什么意思呢?

  如果用50年后的城市作为对比,地震前的唐山,即便比不上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也绝对可以排入二线。无论是城建、文教,又或者工业、商业、物流,甚至包括公园绿地等附属设施,此时的唐山都是当之无愧的河北第一。

  唐山还同天津和东北的一些城市一起援助建设过省会石家庄。

  如今的西南交大、兰州交大、河北工程、河北科师、铁道警察学院等学校都是唐山援助、搬迁出去的。

  这些院校的前身分别是唐山交大、开滦煤校、唐山农校、铁道部唐山警察学校。

  始建于1881年、位于唐山市路南区车站路的唐山火车站,与胥各庄站并列为中国第一座火车站。

  现在的人去唐山去看老城区,都会觉得大部分主干道支干路窄得要命,并没有像许多大城市一样,通过设置绿化带等措施预留道路拓宽条件,以至于还不如一些小县城。

  那是因为地震过后,上级没有人认为能重建大唐山,即便是原地安置,也不会有什么大发展,所以基本没做过城市规划,加上缺乏资金,对重灾区的人员安置不善,致使许多老百姓只能从废墟里捡转头,自建“简易房”。

  但是地震前的唐山,不说高楼大厦吧,也可以说到处都是楼房,……这也是伤亡惨重的原因之一。楼房垮塌后生还的概率,比平房要小无数倍。

  所以仅仅从家里走出来还不够,还需要远离那些危险的楼房建筑,到更加开阔的地方去安置。

  单位多、楼房多是坏处,但是也有好处,那就是这些单位职工要组织起来非常容易,市里给单位下达命令,单位领导立刻安排执行,不仅速度快,而且几乎不会有遗漏。

  经过最开始的混乱后,越来越多的群众被组织起来,往空旷的地方转移。

  市中心的就去学校操场、单位活动场地、文化宫前面的空地等地方,稍微偏一点的就往郊区、往农村撤,

  几十万人汇成一股股洪流,在城市的街巷里缓缓移动。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