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6章 生死时速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最高上级下达的,也不知道是周先生还是江处长,反正不管是谁,落到他头上,他都只有听话的份,大不了到时候就自己挂个名,请电影厂的导演来拍。

  拿着介绍信出来,便直奔地震局。

  跟前年过来相比,这次局里的工作人员便热情许多,甚至出动了一位领导陪同,将一大摞海城地震相关的资料交给他,还亲自讲解整个地震预测和疏散的过程。

  这时陈建国才知道,这一场地震能成功预测有多侥幸。1969年7月渤海湾海域发生7.4级地震后,在周先生的亲自过问下,国家地震局在环渤海地区设立了一系列地震台和观测点,以监控该地区的地质板块活动。监控的数据显示,环渤海地区的地质活动日趋活跃,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科学家开始担心京津唐及渤海湾附近地区会有大地震发生。

  到了1974年6月7日至9日,时任国家地震局领导小组组长胡克实组织召开了一次“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趋势研讨会”。会议结束后,国家地震局的上级单位中国科学院迅速向国务院呈报了一篇关于华北及渤海地区地震形势的专门报告。

  报告最后的结论是,“要立足于有震,提高警惕,防备6级以上地震的突然袭击。”

  1974年6月15日,这份报告摆在李副总的案头,他做出批示,将报告迅速转发至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多个省市自治区。

  这份批示由此奠定了华北地区之后一系列重大防震抗震工作的基础,尤其是对后来的海城大地震预报,起到了无与伦比的积极作用。档案将其记录为:国69号文件(1974)。

  可是这个范围太广,如何进一步缩小范围,便成了地震局的头号工作。

  地震局的专家们日以继夜地对地震监测点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并不断查询晚清到现在的所有地震资料,最后将目光锁定在辽宁的“金州大断裂”地质断裂带。这样便将地震范围缩小到了辽东半岛及附近地区。

  到了此时,地震局剩下的主要工作,就是在临震前捕捉地震动态和迹象,在地震真正到来前及时通知各级地方政府进行人员疏散,拯救数十万人民于生死之际。

  而这个“临震预报”,才是地震预测中真正最为困难的工作,也是世界上从来没有国家能做到的大课题。

  1974年11月25日,专家们在辽宁开原市再次召开了一次“地震趋势研讨会”。

  在这次会议上,专家们根据最新收集到的数据再次商议了地震三要素,即发震时间、震中、震级。其中时间没变,依旧预计地震会在今明两年发生,地点则进一步确定到了“大连—营口”地区,预测震级则调整为6级左右的破坏性地震。

  但是“大连—营口”地区的范围依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