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1章 尿不湿(2合1)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大的难民营。

  而凡是号称“最大”的地方,一定有所来历。

  这里便号称“小民国”、“小台湾”,因为居住在这里的几万人,全是当年的国军及其家属。

  当年国军节节败退,渡过深圳河逃亡香港,而当时港英当局的态度是“两边都不得罪”,所以他们的做法就是不管、不问、不拦、不打。

  这些人到了香港之后,大部分陆续坐船去了台湾,还有一部分因为家眷不愿意或者其他原因暂时不能走,就滞留在了香港,

  港英当局对他们的唯一要求就是解除武装,以难民的身份留下来,否则要么立刻自己回内地,要么自己去台湾。最终这些“难民”选择放下武器,被安置在摩星岭附近的“公民村”。

  而当时的香港也有不少“左队”,摩星岭距离不远,他们便经常跑去“慰问”,1950年的某一天,一批左队学生又跑去摩星岭“扭秧歌”,还唱起了《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这些“难民”虽然手无寸铁,但无一不是经历了无数血战的亡命之徒,自然不是好惹的,他们便和这些左队学生起了冲突,随后冲突扩大成一场大型殴斗,成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最后有120名学生流血受伤,被送进了医院。而“难民”里竟没有一个人受伤。毕竟都是“专业人士”,小书生们头脑发热哪里是对手。就这还是老兵努力克制,没往死里打、只出出气而已。

  但是这一仗使港英当局非常不安。生怕成为外交事件。毕竟早在1950年,英国就承认了新中国,并设立了驻京办事处。

  当然也没建交,就等着两边谁能分出胜负,再正式确立外交关系。

  结果胜负没分出来,麻烦先找到自己头上,焦头烂额之下,他们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派出大批渡船,把近万残部和他们的家眷迁往调景岭去集中安置。

  当时还没有“调景岭”这个地名,港人把这里叫“吊颈岭”,是个寸草不长的荒山,也有人称它“铁岭”,像铁板山光秃秃。首批过去的难民便称自己为“铁岭遗民”,无依无靠。

  在那里,是无需围墙的集中营,没有人烟的孤岛。

  他们在这里搭棚屋、升青天白日旗,内部争平地、争工作、争生存机会,自建治安队,对外抱团取暖,抗击社团的渗透,逐渐站稳了脚跟。

  其中在51年的时候还发生过一场大火,造成200多间房屋被毁,两千多人伤亡的惨剧。

  这个时候他们还指望着老蒋,希望有一天能重返大陆,但是一场朝战让他们彻底绝了希望,

  大陆连美国都能打得势均力敌,老蒋凭什么能赢?

  从此以后他们就熄了心思,在这里安家生根。再后来,越来越多的内地人来这里落脚,便发展成为全港最大的难民区。

  最多的时候有十几万人在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