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76章 乔迁_390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砖石打磨抛光之后再拉过来,这样显得新一些,不少领导家铺地用的旧料就是打磨翻新过的,不过让陈建国拒绝了,只说要清理干净就好,

      铺旧砖就够让这些街坊们眼红的,要是翻新了那还得了,没见别人家的院子还是泥土地,最多就铺了几块碎砖垫脚!

      再说保留这些历史的痕迹,反而更有感觉,只要把四周磨平,尽量不留缝隙就好。

      地上都铺上了砖石,那四栋房子自然也模样大变,原来那都不能叫房子,只能叫窝棚,

      如今坐南朝北的正房比原来的房子加高了一米多,屋顶坡度更大,更方便雨水流出,正房分成三间,中间是中堂,也就是客厅,左右各有一间卧室,

      另外底部也加高了一尺,高出来的部分倒有四分之一在这里。

      门外也加了一条地面与房子平齐、宽约一米五、连通四座房子的抄手游廊,一直延伸到门口。

      东厢西厢比正房稍微低一点点,这是为了不影响正房的通风,格局也是和正房一样,

      厢房中间是宽敞的院子,只在西南角,将原来的水井改造成了压水井,又砌了一个水池,

      最后便是坐南朝北的南房,也就是倒座房。

      这栋房子背面靠街,不能开窗户,就只有北边一扇窗,采光、通风都最差,便被改造成了兼具待客功能的餐厅、杂物房,以及厨房和卫生间。

      说到卫生间,就不得不感谢当年的“跑步前进”大工程,

      50年代的时候,北京老城区进行大面积的排水沟和下水管道改造,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龙须沟》,讲的就是建国后北京第一个大型民生项目“龙须沟改造”的故事,

      当年北京下水管道寥寥可数,各种河沟堵塞问题也非常严重,很多居民区用的还是“渗水井”,所谓的渗水井,其实就是挖一口枯井,井底并没有管道,附近居民的污水都排到这口枯井里,然后通过井底的土壤层自己渗透下去,

      如果排水量过大,土壤来不及吸收,污水就会积满后溢出来,那场面可想而知。

      几乎整个五十年代,北京都在跟“排污”做斗争,尤其是在最后两年的“跑步前进”期间,大量明沟被改造成暗渠,也新开挖了很多下水道,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日常生活,    尽管还有很多地方没有照顾到,不过这一片却恰好在改造范围之内,所以这座房子可以自建带下水管道的厨房和卫生间,确实要感谢“跑步前进”。

      就这样一间新建的大院子,不说“金碧辉煌”,怎么也得是“焕然如新”吧!

      可惜不是,

      新建的房子,看着却像是住过了好些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