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59章 观后感_261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几篇大纲,

  看到这种只有几行字的大纲,难得威风一把的父亲很不满意,“怎么就这么点,直接都写完不就行了?”

  “能不能好好说话,”

  见儿子竟然这么凶自己孙子,爷爷顿时忍不住了,“能不能用?不能用自己写去。”

  随即拿起大纲看了看,眉头微皱,再看看孙子,“小国呀,这个是不是太少了点儿啊?”

  陈建国抹了把汗,“不少啦,爷爷,您听我给您解释啊,”

  他指着大纲说道,“您呢,就从爷爷的这个角色去写,这电影里的爷爷干了些什么,您不都看了吗,给游击队采购物资、送盐、打听情报,对吧,您看看,不都是您以前干过的活儿吗?

  您就写看到电影,就想到以前是怎么支援游击队的,另外,一定要记得,在行动的时候,您是运用了李先生的理论,这样就没问题了。”

  听他这么一解释,其他人不用多说便懂了里面的门道,拿着他写的大纲就回去咬笔杆子。

  写作这种事陈建国最有经验,别以为有大纲有思路,写起来就很简单,但要把几句话变成一篇文章,还要有主题、有思想、有结构,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大爷爷可能还稍微好点,平时写过一些报告什么的,但其他人嘛,……

  陈建国便不敢在家里多呆,完成任务就开溜。

  到了大街上,不时能看见一些外地人在逛街,他们基本上都是江南机械厂的职工,

  江南机械厂就是生产轻便摩托车的那家,他们的所有干部和一半的工人都是从省城过来的,包括30多名技术员,剩下的一半工人则从小县城的初高中毕业生里面招聘,

  从实力上来说,机械厂刚落户小县城,就成为县里的龙头企业,只是在人员规模上还不能跟棉纺厂和水运公司相比,

  现在全县最大的工厂依然是棉纺厂,在经过每年持续不断的扩招之后,现在棉纺厂的职工人数就超过800人,算上家属共有1500多人,比十年前翻了近一倍,这还是其中有一部分是单身职工,否则厂区的规模还要更大,

  听说棉纺厂正准备改造宿舍区,要将原来的平房改成楼房,这样就可以容纳更多人,不出意外的话,棉纺厂规模第一的位置可能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机械厂也好,棉纺厂宿舍也好,这些都跟陈建国没关系,反正陈家又没人缺工作,也不缺房子住,颇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感觉。

  顺着胜利大街过长江路,再在码头处转到建设路,这时码头上传了一阵喧闹声,

  转头看去,只见黑压压的一群人推推搡搡地往这边走来,

  不是一群人打架,而是几个人在前面,后面一群人在推,

  只是看了一眼,陈建国便转过头,直接往棉纺厂小学走去。

  今天放假,学校里面没人,他正准备叫门,王婉茹便出来看动静,见到他站在门口,赶紧把锁打开,随即好奇地往码头方向张望,“那边出什么事了?”

  等门打开,陈建国推着她便往里走,“别看、别管。”

  听他这么说,王婉茹顿时明白了什么,情不自禁地缩了缩脖子,快步走回宿舍。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