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32章 烫手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把这个寄过去。”

  邮递员看了看封装好的文件袋,顿时眼睛一亮,“这是又写了新书?是什么故事?”

  陈建国点点头笑道,“写的是南电厂工人们设计制造电视机的故事,他们寄电视机过来的时候,里面附带了一些事迹材料,我就用这些资料做素材,写了这本书。”

  邮递员满脸的羡慕,“真好,你第一本写的是小战士,第二本写农民,第三本写工人,也算把咱兵农工都写齐了。”

  随即又有点惋惜,“真可惜,要是你早几年写这本书就好了,还能得好多稿费,现在写书,稿费只怕不多了吧。”

  说着从邮包里面翻出两张汇款单递给他,“你看看,上次你演讲的稿件出版,才得了这么点稿费,真不划算。”

  陈建国接过来看了看,又是某个地方的作协寄过来的,汇款单上的数字不多,都只有几十块,

  其实这不算少了,一张单子就相当于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只不过比起以前动辄几千块的汇款单,就有种落差很大的感觉,

  幸亏后来陈建国请林主编通知7家出版社,尽可能使用转账支票,用挂号信寄给他,大爷爷再找银行的领导直接兑现,否则让邮递员知道他的总稿费,那更不得了。

  现在的稿费变少,也是有原因的,

  早在60年的时候,就废除过一段时间的印数稿费,也就是说,一本书写完,按照千字多少钱的价格,一次性付给稿费,不管出版社印刷多少册,都跟作者再没有任何关系。

  幸好第二年又恢复了印数稿费,否则陈建国的稿费数字要大打折扣。

  但是即便恢复,现在的稿费标准也下降了许多,从基本稿费到印数稿费的提成比例,都只有以前的一半左右,以前著作稿的最高标准是15元,现在则是8元,以前的提成比例是每千册最高8%,最低也有5%,但是现在却只有2%到5%,几乎打了个对折。

  等再过几年,就会彻底不再给稿费,别说印数稿费,就连基本稿费都没有,作家也只能靠拿工资生活,写作便是工作内容,

  那段时间,全国的文艺创作也几乎陷入停滞,放眼望去都是一个面孔,直到77年恢复基本稿酬后,作家们才重新提笔创作,至于恢复印数稿酬,更是要等到80年。

  目送着邮递员离开,陈建国刚准备拎着两袋子信件进去,突然看见大爷爷疾步如飞往这边走来。

  他赶紧将袋子挪开,不一会儿大爷爷进门,反手就把门关上,这才抹了把汗,从挎包里拿出一个用报纸包着的四四方方的东西,对着刚走出来的奶奶说道,“这个去放好吧。”

  奶奶脸色微变,“又是稿费?”

  大爷爷坐到椅子上点点头,转头看了看同样满脸茫然的陈建国,哼唧了两声,说道,“昨天林主编给我打电话,让我去一趟地委,我今天早上赶过去,才知道是出版社又加印了那两本书。”

  奶奶倒了一杯水端过来给他,“都印了多少了,怎么还要印啊?”

  大爷爷灌了一口,随手抹了把嘴巴,“人家林主编说,4月份小国去北京,上了电视,还见了李先生,书店里的书都卖脱销,他们就紧急加印了一批,

  还是老规矩,另外6家出版社先把转账支票寄到他那里,我再过去跟他一去兑现,同时办领款手续。”

  随后转过头看着陈建国,“这次7家出版社都是两本书各印了10万册,总共是140万册,按照最新的稿费标准计算,不到10万块,他想办法找了熟人,都给换成了公债券,

  不过林主编也说了,估计过了这一波,就很难再加印,以后应该不会再有这么多稿费。”

  陈建国苦笑着说道,“没有最好,我现在都觉得钱多得烫手。”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