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4章 搬家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会在政府的帮扶下开展小贩、小手工摊等自营经济作业,

  还有城里的妇女、老人,只要还有劳动能力,也都被组织起来,用小锅小灶小工具,敲敲打打的进行生产,这些小作坊后来也发展成各种小集体经济体,

  二十年后接收了大量返乡知青的“火柴厂”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尤其是最开始,也就是58年的时候,几乎所有人,包括工人、农民都在没日没夜、风里雨里、水里火里,好像不要命的劳动,困了找个角落眯一会儿,饿了到食堂去吃碗饭,回来后就继续干,

  他们还不是蛮干,比如后来人所共知的炼钢练出“钢渣”白口铁,其实大多只出现在跑步前进的初期,只过了几个月,全国就通过技术分享、资源调配,将无数的“土高炉”关停并转,变成“小高炉”,原来练出来的“钢渣”也被回炉,炼成可供铸造或炼钢的优质生铁,

  大食堂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办起来的,当时极大地解决了公社社员和工人们的后顾之忧,为经济发展加了一把火,

  而且这种额外劳动没有加班费、没有奖金,全凭一股干劲撑着。

  那样的劳动热情,不是旧社会的棍棒逼着,也不是资本主义的饥饿或金钱吊着,全靠每个劳动者的“责任感”所驱使,当时那种全社会动员的场景和干劲,没有经历过的人完全无法想象。

  只可惜,那种场景,别说以后,从去年开始就很少见了。

  但没了的只是干劲,而不是工作,

  所以昨天陈建国听到那位老李的儿子需要解决工作问题,就非常不理解,这年头还有没工作的人?!

  至于奶奶和这几位看热闹的老人,属于例外情况,他们都是棉纺厂办了病退的职工,当年建厂的时候,都是下了死力、最后落了一身伤病的,

  奶奶就患有比较严重的风湿,只要下雨降温就会浑身难受,稍微冷一点就要加衣服,因此才在工厂稳定下来之后办了病退,其他几个也都差不多,

  这种叫“丧失劳动能力”,嗯,不管是不是真的丧失,反正有几年前开的病退证明,谁都说不出什么话来。

  再就是王大户这种,可以在以前属于自己、现在属于公私合营的企业里面挂个职,每天去点个卯就行,也不需要参与劳动。

  在几位老邻居的欢送下,大爷爷和父亲牵着马车往外走,陈建国也坐在车上,跟过去看新家。

  十几分钟后到了地方,老李正带着一家人收拾行李,已经把好多东西都搬到门口,见到他们过来,便停下手上的活,拿抹布擦了擦手,掏出烟迎了上去,

  “陈科长、陈队长,来来,抽支烟。”

  再忙的时候,人家敬烟也得接着,否则就是不给面子,

  但接了不一定要抽,陈速羽将烟夹在耳朵上,笑着说道,“老李,你找了车没有?没有的话等我们的东西卸下来,顺便把你的带过去。”

  老李一听顿时大喜,“那感情好,多谢多谢!!”

  其实他打的就是这个主意,但人家能主动说出来,那就最好不过。

  正往里面搬东西的时候,里面又有两个人走了出来,

  陈建国一看,立刻喊了一声,“外公外婆。”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