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章 属实正常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几个小洞,最后就怀里落了把刺刀?还是见过血的!

  这事情的发展,怎么跟想象的有点不一样啊?

  我们那时候,小孩子要是敢玩刀,那屁股是要开花的好吧!

  奶奶收拾好碗筷,快步走了出来,见大孙子还在门口站着,便走过来笑道,“孙孙,干什么呢?”

  “啊?”

  陈建国转过头看了看,眨眨眼举起手里的刀,“这个书包放不下。”

  奶奶一听,顿时眉头皱了皱,“这倒也是,”

  这把刺刀都有半米长了,哪家的书包能有这么大?

  随即碎碎念,“这小鬼子也真是,刺刀弄那么长干嘛,不得安生,”

  说着便进了房间,翻箱倒柜的找出一个小盒子,打开后里面有针线碎布,然后搁桌子上,自己往旁边的椅子上一坐,“没事没事,奶奶再给你缝个刀套,挎着绑身上就行了。”

  陈建国一听,不禁抹了把冷汗,赶紧跑进去,“呵呵,不用了奶奶,这个我就放家里,上学不带。”

  带这玩意儿去学校,我是去上学,还是去打仗啊?

  奶奶看着他想了想,便放下手里的东西,“也行,等你再大两岁,加入儿童团了,奶奶再给你缝个刀套带着。”

  “嗯嗯,好嘞。”

  陈建国赶紧把刀搁桌子上,拿着书包就往外跑。

  很多人都认为儿童团是少先队的前身,这么理解也没错,但是中间稍微有点区别,建国前呢,是没有少先队的,只有儿童团,建国后,中央对少儿组织进行了改革,决定将儿童和少年分开,建立两级组织,团委领导少年儿童工作,吸收7岁到12岁的儿童参加儿童团,吸收13岁到17岁的少年参加少年先锋队,这便有了少先队。

  但是由于当时的入学率低,很难将9岁以前的未入学儿童组织起来,而且在校小学生的年龄相差很大,比如陈建国班上,最小的才四五岁,而最大的已经有9岁,甚至在别的学校,有的孩子十几岁才上小学一年级,

  因此,在建队时就一并成立了“中国少年儿童队”,队龄为9岁至15岁。于是儿童团便和少先队彻底搅和在了一起。

  在后来的二十几年中,团委也多次想过要将儿童团与少先队分开,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能实现脱钩,

  直到1980年,上海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率先为小红星儿童团员佩戴绿领巾,这才缓缓拉开儿童团与少先队分离的序幕,

  不过,哪怕到了新世纪,还是有很多地方依然只有少先队、红领巾,很多孩子连绿领巾是什么都不知道,还以为是外国小孩儿佩戴的东西,

  所以儿童团一直都在,从未消失过。

  言归正传,

  在小县城这个地方,因为有一批工厂子弟,以及地理位置靠近码头,算是港口城市,人口也不算太少,再加上某些传统,倒是勉强保留了儿童团,

  但是这时候的儿童团、少先队,跟几十年后的有很大的区别。

  最关键的就是在学习内容方面。

  就像棉纺厂子弟小学,高年级的同学基本上都是儿童团员,陈建国就看过他们训练,

  站岗放哨那是基本素质,观察敌情属于进阶技能,通风报信纯属正常科目,格斗擒拿、战地救护也不奇怪,

  总之一句话,时刻准备着,与敌人进行坚决的斗争!

  想到这里,陈建国才突然感觉,大爷爷送他一把刺刀,奶奶还要给他缝个刀套,属实算不得什么,

  正常得很嘛,

  要不是他年纪小扛不动,大爷爷把杂物间阁楼上的那把春田送给他,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