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3章 集邮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啊!”

  陈建国又揭下一张。

  一封又一封,一张又一张,

  陈建国就跟掉进了粮仓的米老鼠似的,笑得连眼睛都看不见。

  今天一天他就没干别的,只顾着拆信揭邮票。

  当然,大部分都是普通邮票,而且很多都是他收藏过的,那些就没有必要去揭。

  即便如此,这两袋子4000多封信里面,也让他翻出200多张可供收藏的邮票。

  好不容易将所有信都翻了一遍,陈建国看着桌上的一堆邮票,笑得合不拢嘴,

  白捡的钱呐!

  随后从抽屉里拿出准备已久的集邮册,将其一张张地放进去。

  上辈子的时候,陈建国以为这个年代是没有集邮的,可能要到80年代才慢慢在社会上兴起集邮的风潮,

  这也是后来邮票不值钱的原因之一,集邮的人多了,存量自然也多,价格便上不去。

  但是来到这个年代,他才知道自己又错了,

  早在民国时期,民间就有少部分人有集邮的习惯,到了新中国,这种习惯便很完整地延续下来,

  1953年的时候,邮电部邮政总局先后与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邮票互换关系,为成立国营集邮企业奠定了基础,

  后来邮政总局在与国外机构进行交流,并在国内展开调研之后,发现国内同样存在广泛的邮票收藏市场需求,于是在1955年1月10日,在北京东华门大街开办了我国第一家邮票门市部,里面不仅供应国内的邮票,还销售苏联等友好国家的邮票,其中不乏在他们本国也很少见的珍品,

  同样在1955年1月创刊的《集邮》杂志,对当时的开业盛况做了报道,

  “1月10日,邮票爱好者盼望已久的国营中国集邮公司开始营业。这一天虽然不是星期天,但是,北京东华门大街77号中国集邮公司的门市部里却挤得满满的,其中有歇班的工人,……,有年轻的中学生,还有穿着长袍的老先生,……买邮票的人是那么多,营业员忙得不可开交,……,夜晚,在霓虹灯和日光灯下,在温暖的炉边,中国集邮公司的门市部里,还挤满了爱好集邮的人们。”

  同年10月,又在上海成立了分公司。

  由此可见,现在,至少在大城市里面,已经有很成熟的集邮市场。

  有集邮市场,自然就有集邮册,

  陈建国的集邮册就是在县里邮局买的,很普通的一个大册子,硬纸壳封面上就印着集邮两个字。

  翻开集邮册,里面已经放了不少邮票,可惜没一枚好货色,

  等他将200多枚邮票放进去,顿时感觉这本册子都顺眼不少。

  本来邮票的保存也有讲究,按邮票的发行地、发行时间、画面类型等等,分门别类进行存放,

  纪念邮票放一起,国外的放一起,风景类的放一起,人物类的放一起,……

  可惜陈建国是个小白,邮票数量也不够,他便混着一起放,

  反正这些东西都在自己抽屉里放着,等以后慢慢整理也不迟。

  这时候已经是晚上,等大爷爷他们回来,听奶奶说了稿费和读者来信的事,一个个都开心得不得了,

  父亲母亲为多了一笔外快而开心,大爷爷则将那两袋子信都拎到自己房间,打算连夜拆阅,看得陈建国很是无语,

  这么激动,到底是给谁的信啊?!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