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2章 读者来信_从1955年开始的日常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次的稿费有点多,我们局长批示,让我直接把钱一起带过来,您给盖个章,我回去办手续就行,

  还有他的两个包裹,我也一起带过来了。”

  奶奶拿着汇款单一看,顿时笑得合不拢嘴,“哟,1180块呢!”

  接着打开信封,里面是厚厚的一叠工农像,就是面值10元的人民币,

  最早55年3月1日发行第二版人民币的时候,只有1、2、5分,1、2、5角和1元几种面值,连2、3、5元都是当年晚些时候才放出来流通。后来有单位反映款项多的时候装钱太多不方便,便在57年12月1日又增发了10元面值的“工农像”,

  一个女农民抱着麦穗,一个男工人站在她旁边手指远方,这便是现在面额最大的钞票。

  而这样的钞票,此时信封里装了有整整118张,

  奶奶关上房门,小心翼翼地一张张地清点,一斤大米的价格是1毛1分钱,这一张就是90斤大米,可不敢马虎。

  陈建国在一旁也不觉有点惊讶,他在少年报的稿费最开始是每千字4块,后来涨到8块,11万7千多字,中篇小说多出来的部分不满一千的按一千字算,就是944块钱,现在却有1180块

  ,

  自己又涨稿费啦!

  尽管少年报给的稿费不如地委日报高,但人家的地位可不一样,在地委日报发表的文章再多,也只局限在本地,而少年报是面向全国读者的,但凡是个作家就知道该选哪家,当然,如果少年报的稿费能涨到和地委日报一样高就最好不过。

  邮递员喝了口水,看着奶奶清点钞票,满脸羡慕地说道,“小国可真厉害,才11岁就能挣这么多钱了,能顶我300个月的工资呢,”

  顿了一下,又笑道,“不过这也是他的本事,一般人可写不了文章,何况还是这么多字的小说,咱是羡慕也羡慕不来啊。”

  随后又指了指门外,说道,“那两个大布袋是跟着稿费、样刊一起寄来的,不用拆我就知道,里面肯定全部都是信,这东西我可太熟悉了,绝对是读者寄给报社,然后报社转寄给小国的。”

  陈建国咧着嘴呵呵直笑,哎呀,也有读者给咱写信了,不容易啊!

  如果他的视线不一直盯着奶奶手上的钞票,就更能显出文人气质了。

  等奶奶清点完,拿出自己的私印在领款单上盖了章,邮递员也喝完了水,便收好东西起身离开。

  这钱自然不会交给陈建国自己拿,和以前一样,由奶奶藏起来放好,

  陈建国便提着两只大布袋回了自己房间。

  将布袋拆开,里面果然是一封封的读者来信,看上面的日期,有些似乎是几个月前的,

  看来这里的读者来信不只是因为闪闪的红星,前面的几篇文章也无不关系。

  陈建国将椅子拖过来坐下,对着布袋开始拆……邮票,

  咳咳,信当然要看,而且需要挑一部分回信,这是现在这个年代所有文人都会遵守的规则,哪怕是再不重视读者的作家,每月也会挑几封回信,有时忙不过来,也会在报纸上刊登公开信,对读者表示感谢。

  不过这个倒不是很急,慢慢来就行,

  他最看重的,还是这些信封上贴着的邮票!

  问,世间藏品千千万,什么藏品升值最高?

  答,邮票!

  请收藏:https://m.zs66.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